阿里埃勒·沙龙去世了,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离开,成为一段历史的结束。在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中,既获得了无数的赞誉,被称为“以色列之王”——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场指挥官和战略家,对以色列历史影响最深远的200位人物之一。也遭受了无数的指责,被称为“屠夫”。回顾这个毁誉参半的人物的一生,也许可以让我们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得出更深的了解。

——————从第3次中东战争开始,沙龙逐渐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在那场战争中,他以1:100的战损比歼灭埃军装甲旅。而在此后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他更成长为一代战神,独自率兵度过苏伊士运河,横扫苏伊士运河西岸,一举扭转战局。然而性格上的不羁也让他跟大多数以色列高级军官格格不入,屡次被解职。不过此后战神的神话仍在延续,这就是在他从政之路上。


    强渡运河的战役中,沙龙以师长身份再次登场。1973年10月17日,沙龙(右2)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与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中)商讨军情。尽管联合国要求停火,以军内部也普遍悲观,但沙龙仍带领两个师强突苏伊士运河,扭转了战局。新华社

   64年沙龙开始负责以军全部训练工作

 

    1964年,随着伊扎克·拉宾成为总参谋长,赋闲7年的沙龙重新得到重用,担任北部军区参谋长。不久后,他被提拨为总参谋部训练部长,负责军校和全体部队的训练工作,这使沙龙得以在以色列国防军中贯彻自己的训练思想,也就在这时,沙龙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双方进入停火阶段,但是,和平并没有出现,双方军队在边境地区摩擦不断,以色列边境地区的居民点经常遭受炮击,双方因水资源等问题的争端也越演越烈。在这一时期,以色列的核计划得到不断进展,引起了苏联的极大忧虑,为解决以色列核问题,苏联向阿拉伯国家递送假情报,以期挑起冲突,计划在冲突中摧毁以色列核设施。1967年5月,埃及,叙利亚等国开始全力备战,并做好了对以色列发动全面战争的准备。

 

   沙龙以损失40人歼灭埃及4000军队

 

    面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以色列国防军开始全力备战,并计划发动先发制人的反击,但以色列总理一直无法下决心。暴躁的沙龙带枪直闯总理办公室,终于说服总理开战。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军队同时向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全面进攻。沙龙亲自率领一个装甲师负责打开西奈半岛中央通路,战前,以色列方面情报误以为对面阿布奥格拉地区只有一个埃及步兵营,发起进攻后才发现,对面是埃及第12装甲旅,并构筑了大量雷区,以色列部队进攻受阻,沙龙迅速改变进攻计划,率领部队两翼迂回,第二天,埃及第12装甲旅被歼灭,4000名埃及士兵死伤,而沙龙只损失40人。中央通路的洞开使埃及军队全线总崩溃,第三天,整个西奈半岛均被以色列占领。

 

   沙龙得罪人太多 遭到解职回家

 

    虽然有少数领导人赏识沙龙,但他得罪的人太多,沙龙的倔强脾气和居功自傲使得他与上司关系紧张。他先与信任总参谋长巴列夫在修建“巴列夫防线”等一系列问题上不和,被解除总参谋部训练部长职务。后经梅厄夫人和达扬干预,1969年巴列夫才重新任命他为南部军区司令。到1973年7月,南部军区司令届满,沙龙告别了25年的军队生涯,退休回家了。而这个时候,离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就是赎罪日战争,只有3个月时间。

 


    战争中,战友阿米特问沙龙“我们将如何出去?”沙龙回答,“你不知道吗?我们将穿过苏伊士运河,战争将在那里结束。”到战争结束时,以色列部队已经攻入埃及,距离首都开罗只剩下101公里。图为1973年10月25日,以色列的坦克经过修建在苏伊士运河上的临时浮桥。Getty/GPO/Ilan Ron

 


    赎罪日战争让阿以双方首次公开对话,阿方克服了六日战争以来的战败感,以色列则在戈兰高地获得了更多土地。图为1973年11月28日,沙龙和达扬拜访苏伊士运河西岸的以色列军营。东方IC/Magnum/Micha Bar Am

    战争爆发 沙龙再次被紧急征召入伍

 

    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6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夺取的土地,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由于情报分析失误,毫无防备的以色列军队的巴列夫防线20分钟便被突破,10月8日,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发起的反击被埃及军队挫败,战争形势万分危急。

 

    10月6日上午,正在农场享受退休生活的沙龙被紧急征召重返部队指挥第143装甲师,对于这一降职使用,他毫无怨言,立即投入战斗。当上司问他:“我们该如何摆脱目前的危机?”时,沙龙回答:“你不知道吗?我们要穿过苏伊士运河,让战争在对岸结束。”

   沙龙带领200名士兵突破运河 割裂对方

 

    不按常理出牌出奇制胜是沙龙的惯用手法。到达前线后,沙龙以敏锐的观察发现埃及第2、3军团结合部这个薄弱环节,并提出横渡苏伊士运河、打到埃及后方的大胆计划,立即要求发起反击,但没有获得批准。

 

  他指挥部队,利用黑夜移动到了埃及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的结合部大苦湖地区的日本人精英农场(以色列人不认识日本,将此农场称为中国农场),面对的是埃及的两个师,并且有完善的防御工事,16日,沙龙率领他的第143师对埃及军队发起了全面进攻,他命令第一旅从西面进攻埃军,第二旅从真空地带绕到埃军后方,自己亲率第三旅发起进攻。

 

  到17日,彻底凿穿了埃及军队的防线,把埃及军队一分为二。沙龙不顾南部军区司令戈南等人的严厉斥责,以及部分军队高层的激烈分歧,执意率200余人利用缴获的苏制坦克乔装成埃军,渡过运河到达西岸。

 

   沙龙高喊跟我冲 打开通向开罗的大门

 

    在进军中,他被弹片击伤头部,昏厥过去,士兵以为他阵亡了,后炮弹又震醒了他,他猛然跃起,呼喊着“跟我冲”,组织部队发动攻击,强渡过苏伊士运河,搭建浮桥后掩护大部队过河,接着指挥部队勇猛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扭转战场不利形势。此举被认为是战争的转折点。

 

  英国一位将军事后评价说“这是军事史上最大胆的行动之一”。

 

   沙龙由于违抗命令 再次被解职回家

 

    由于沙龙违抗命令,战后被送上军事法庭,但法庭随后判定,沙龙的作战是正确的,无需承担责任。沙龙的超常胆识受到国防部长达扬、总参谋长戴维迪和接替戈南续任南部军区司令的巴列夫的肯定,得到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褒奖和全国上下的崇敬。

 

  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沙龙在军中的颓势,1974年2月,沙龙再次被解职,这一次,他在也没能返回军队。也由此,真正开启了沙龙的政治生涯。

 


    在军队中,沙龙个性张狂,在军中除了下级军士外,只有少数如达扬和拉宾对沙龙惺惺相惜,而与其他人高层关系紧张。在战争中,沙龙也是一个会表现自己形象的人,戎装加身,头缠绷带的形象深入人心。图为1969年12月的沙龙。Getty/Gamma/Keystone

 


    图为1979年9月4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左二)在以色列海法与时任以色列农业部长沙龙握手。这位农业部长不仅倡导建设犹太人定居点,还策划了多次对阿拉伯国家的打击。新华社


    任农业部部长期间,沙龙积极倡导建立以色列定居点,以防阿拉伯世界再次提出领土要求,加沙和西岸地区的以色列定居点翻倍。图为1981年2月27日,以色列总理梅纳海姆和时任农业部长的沙龙一同观看遇难士兵纪念碑。REUTERS/Chanania Herman/Government Press Office/Handout

    70年代伊拉克在法国帮助下发展核设施

 

    1960年代开始,伊拉克就开始自己雄心勃勃的核计划,到70年代末,由于法国的帮助,伊拉克核计划突飞猛进,而法国援助建设的核反应堆,恰恰是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原料的类型。

 

  面对极端敌对自己的国家发展核武器,以色列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为了消除这一威胁,以色列通过外交手段,间谍手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以色列决定对伊拉克核设施进行空袭,抢在其正式投入使用前将其破坏。 1981年6月7日,14架以色列战斗机,以30米超低空飞行,往返2500公里,将位于伊拉克奥斯拉克的核反应堆炸成一片废墟。

 

    农业部长沙龙策划以军空袭伊拉克核设施

 

    6月8日,以色列总理说:"巴比伦行动向世界表明,以色列决不允许一个怀有敌意的阿拉伯国家拥有原子弹!" 而这一事件的重要幕后策划人,恰恰就是已经弃军从政的沙龙,而沙龙此时的职务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农业部长”。 其后不久,沙龙正式成为以色列国防部长。


    根据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需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沙龙一直以来倡导的定居点被部分拆毁。图为1982年3月8日,推土机推向西奈半岛中以色列定居者的公寓楼,他们拒绝从西奈半岛的定居点撤离。Getty/GPO/Beni Tel Or

   沙龙秘密进入黎巴嫩首都 观察地形

 

    历次巴以冲突,使大量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其中有超过30万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在黎巴嫩南部地区,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下,这些难民营成为黎巴嫩中的国中之国,巴解组织不断利用这些难民营为基地对以色列进行攻击,而以色列也不断对巴解组织武装进行空袭。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遭到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暗杀,措施以色列下决心解决边境地区遭袭击的问题,以色列的目的在于驱逐驻黎巴嫩的巴解组织武装,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黎巴嫩一侧建立宽度40公里的安全区,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在黎巴嫩扶植一个亲以色列的政权。同时,震慑驻扎在黎巴嫩领土上的3万叙军。

 

   战前1年,沙龙就亲自秘密访问贝鲁特,带着保卫人员走遍了贝市大街小巷,对每一街道、每个重要建筑物都作了仔细观察,为战争准备第一手材料。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在战前潜入敌方首都侦察,这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

 

   以军迅速取胜 沙龙未制止贝鲁特大屠杀

 

    6月16日,以色列军队对驻扎在黎巴嫩的巴解组织发动全面进攻,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仅几天时间,巴解组织的武装就被全面击溃。

 

  8月21日开始,12000名巴解组织武装人员在国际维和部队的监督和保护下,撤离黎巴嫩。这次打击,对巴解组织的打击是及其严重的,巴解组织的武装力量再也未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以色列国防军鉴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与1983年撤出大部分黎巴嫩领土,叙利亚军队乘机完成对黎巴嫩的事实上的全面占领。

 

  战争期间,以色列军队还同叙利亚军队发生冲突,创造了贝卡谷地上的空战奇迹。 也是在战争期间,还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以军6分钟摧毁叙军价值20亿防空导弹

 

    黎巴嫩战争爆发前,叙利亚在黎巴嫩领土上驻扎了超过30000名以上的士兵,包括5个装甲旅和步兵旅,超过600辆以上的坦克,还有大量防空导弹。这个力量远远超过了以色列要打击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装,更超过了已经近于瓦解的黎巴嫩国防军。

 

  显然,这对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特别是叙利亚大量的防空武器,直接影响到以色列空军的制空权。为此,在加加利和平行动地面战争开始前,以色列要彻底消灭叙利亚部署在黎巴嫩的防空力量,一方面确保以色列空中行动的安全,一方面震慑叙利亚陆军,使其不敢介入这一场战争。

 

  1982年6月9日14时14分,以色列空军出动大量飞机,对贝卡谷地地区的叙利亚防空阵地进行空袭,仅仅6分钟,叙利亚花费20亿美元组建的19个萨姆-6防空导弹连全部被摧毁。

 

   以叙战机空战0:82 创造战争史奇迹

 

    为报复以色列的空袭,叙利亚从国内机场起飞大量战斗机赶赴贝卡谷地,与以色列空军展开空战,一时间,150多架飞机在贝卡谷地上空穿梭交火,二战后最大规模的的空战爆发。空战结果令人大跌眼镜,30架叙利亚飞机被击落,以色列空军无一损失。

 

  6月9日夜间,叙利亚紧急从国内运送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萨姆-8导弹连,进入贝卡谷地了,然而6月10日清晨,以色列空军再次发动空袭,7个导弹连再次被全部摧毁。

 

  叙利亚空军再次出动52架战斗机与以色列空军展开激战,结果,52架战斗机全部被以色列空军击落,而以色列空军仍旧无一损失。 6月13日,以色列再次出动飞机200多架次,摧毁了萨姆—8导弹连6个和萨姆—9导弹连3个。

 

  5天战斗,以色列击落叙利亚战斗机82架(叙利亚承认损失72架),防空导弹连35个。自己无一损失,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至此,叙利亚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损失,宣布停战,对黎巴嫩战事不再介入。这场战斗,成为人类历史上战争模式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战争已进入高技术时代。

 


    为平抚定居者的心态,以色列政府推出“从西奈拆除犹太定居点及赔偿法案”,人均获得赔偿25万美元。政府为此付出的赔偿金共5亿美元。图为1982年4月22日,以色列定居者与士兵们发生冲突,他们拒绝从西奈半岛的定居点撤离。Getty/GPO/Beni Tel Or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战争爆发(第五次中东战争),沙龙策划了这一旨在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战争。图为1982年6月11日在特拉维夫,时任国防部长的沙龙指着黎巴嫩地图就“加利利和平行动”目标发表新闻简报。新华社

 


    著名的油画,再现1982年贝卡谷地上空的空战,一架以军F-16在狗斗中击坠叙利亚的米格21。Robert Taylor


    以色列军在1982年9月14日包围萨布拉(Sabra)和沙提拉(Shatila)这两个难民营,再由黎巴嫩长枪党民兵进入对难民进行大屠杀,在数日内杀害超过三万名以上的无辜伊斯兰教徒。图为1982年6月15日,黎巴嫩贝鲁特,沙龙坐在推进的装甲车内。AP

 巴解袭击亲以人员 以军进难民营报复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人员撤出黎巴嫩之后,以色列认为仍有2000人以上的巴解组织武装人员留在黎巴嫩,伺机对以色列发动袭击。

 

  1982年9月14日下午,亲以色列的黎巴嫩长枪党总部遭炸弹袭击,正在开会的黎巴嫩总统被炸死。

 

  以色列认为是巴解组织武装人员所为,随即与黎巴嫩长枪党一起,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搜捕。

 

   48小时搜捕行动 造成1500名平民死亡

 

    搜捕中,以色列军队负责保卫封锁难民营,黎巴嫩长枪党武装人员进入难民营进行搜捕。

 

  搜捕过程中,黎巴嫩长枪党人员对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人进行了报复性的屠杀,48小时内,造成800-1500名平民,包括大量妇女儿童的死伤。

 

   沙龙因大屠杀 被迫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这次大屠杀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以色列被迫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这一事件,调查结果认定,以色列国防军在明知道屠杀进行的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屠杀的进行,应对屠杀承担间接责任。

 

  国防部长沙龙,因在行动的组织中,忽略了存在流血和报复的危险,承担个人责任。

 

  此次事件,导致沙龙不得不辞去国防部长职务,改任不管部部长。沙龙也获得了“贝鲁特屠夫”的恶名。

 

    1982年10月25日,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左二)就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接受司法质询。1984年,沙龙因此事件牵连辞职,美国《时代》杂志撰写文章称沙龙是屠杀事件的幕后凶手,沙龙愤而起诉。在波折反复中,沙龙胜诉,这反而成为他在政坛的一次转机。新华社

 
    战神注定是孤独的,沙龙在战场上的表现无人能敌。拿破仑说,纪律是任何军队的第一守则。沙龙颠覆了这一定律,无视纪律照样打赢。即使擅长使用奇材的以军,也难以容下张狂的沙龙。

 

    脱下军装并未意味着沙龙战斗生涯的结束,相反,这是战神的一次涅槃。卸下盔甲只会让沙龙轻装上阵,有机会以国家意志挥动当军人时被束缚的长拳。无论是空袭巴达格达的核反应堆,还是贝卡谷地上空的奇迹,都是战神的华丽表演。

 

    神也是不完美的。沙龙的名字屡次与屠杀民众相关,绝不光彩,亦非偶然。

 
 
责任编辑:陈鲲 分享到:
| 网易军事频道首页 | 回到顶部  
北京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