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样式
+
删除
克钦 果敢 佤邦 起底缅北民族地方武装

文 | 郭晔旻

2015年1月中旬,缅甸北部战事突然升级。“突如其来的战火造成1000多村民、老师、学生逃到教堂避难。如果战事不停,受影响民众数量未来几天会迅速增加。”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KIA)之间的战火甚至逼近中国边境,而在缅北的华人更是备受战火困扰……

克钦 果敢 佤邦起底 缅北民族地方武装

2013年3月15日,缅甸克钦独立武装分子在一位战友的葬礼上喝酒欢呼,他们的队友前一天刚刚去世

沦为废纸的“彬龙协议”

实际上,缅甸北部的战火波及中国边境已非一次。2012年12月30日,在与克钦独立军交火中,三发炮弹损毁了云南省的一幢民居。更早的2009年8月,在果敢的战事中,炮弹造成云南境内中国边民1死多伤。缅甸政府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间的战事,断断续续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

这一切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缅甸是亚洲最富民族多样性的国家之一。缅甸民族问题专家埃里克斯曾说过:“缅甸居住着如此之多的种族,事实上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种,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也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按照官方的统计,缅甸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在众多的民族中,历史上只有缅族多次建立统一全缅甸的王朝国家,如蒲甘王朝(1044-1287年)及贡榜王朝前期(1752-1823年),这种历史的底蕴,使得缅族自然就成为众多民族中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民族。

克钦 果敢 佤邦起底 缅北民族地方武装

   2009年9月1日,在与缅甸接壤的中国边境地区南伞等待返回缅甸的边民。当日,南伞口岸恢复开放,前来我国逃避战火的边民开始陆续返回缅甸果敢老街。

1885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为维护殖民统治实行的“分而治之”政策给缅甸的族际矛盾和冲突埋下了导火索,加深了作为主体民族的缅族和少数民族的隔阂。英国殖民者“在缅族居住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并先后实行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的改革……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基本上保留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英国政府为了维护缅甸国内治安的稳定,组建了缅甸军队,但故意不从缅族中招收殖民地军队的士兵,而从少数民族中征兵,比如缅甸步枪队就主要由克钦人组成。

英国人的统治在二战结束时走到了尽头。艾德礼首相在1946年12月20日宣布新的对缅政策,“我们不想勉强留住那些不愿留在大英联邦和帝国以内的民族”,决定在一年内给予缅甸独立。在野的丘吉尔哀叹这是“把许多代人挣得的一切东西无耻地、接二连三放弃的过程”,却也无可奈何。

克钦 果敢 佤邦起底 缅北民族地方武装

吴努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民族主义运动,由缅族发起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民族主义者提出的反殖民主义的格言“Amyo,Batha,Thatana”(意即“缅甸族、缅甸语、缅甸佛教”)中浓厚的“大缅族主义”引起了人口占缅甸三分之一、居住地占全部国土60%的各少数民族的强烈不安,“克钦族与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的冲突造成了1800名克伦人的死亡”。这促使作为缅甸独立运动领袖的昂山将军改变了立场,在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大会上,昂山问道:“现在我们要创建新缅甸,我们是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还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他自言自语答道,“我认为建立单一制国家行不通”。他强烈主张,“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制定适当条款以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1947年2月12日昂山与各少数民族代表在掸邦境内的一个小镇签订了著名的《彬龙协议》,允诺“通过与缅甸过渡政府密切合作,掸族、克钦族以及钦族地区将会更快实现自由”,也就是说,“各民族有权在各自的民族自治区内拥有政治意义上的行政、司法、立法权,保护它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以换取这些民族以加入政治联盟及效忠新国家的形式而自愿加入缅甸”。

不幸的是,劝说非缅族民族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独立缅甸的昂山将军在1947年7月19日被暗杀。他的继承人吴努彻底颠覆了昂山的政策。在新制定的《缅甸联邦宪法》中,一个民族即缅族控制了联邦的主权,其他各民族建立的民族邦就几乎变成了缅族的“附庸邦”,而这些民族加入独立缅甸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加快自由的步伐”——在名义上,《缅甸联邦宪法》规定:宪法运作十年后,掸邦、克伦尼邦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还愿意保留在缅甸联邦内——当然,允诺的民族自决从未得到履行。所有的非缅族被强迫接受一个二选一的选择:要么接受强制同化,要么采取一切方式进行抵抗,包括武装抵抗。幸运或不幸的是,它们都选择了第二种答案,结果导致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内战。

克钦:缅北基督徒

刚刚获得独立的缅甸,“政府在仰光面临着共产党和众多少数民族的叛乱,这既是对这个新兴国家认同的挑战,也是对联邦宪法的挑战”。1948年3月,缅甸共产党转入地下进行反政府武装斗争,不久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集于缅甸从东部到西南部的整个周边区域——与主体民族缅族的矛盾已经被激化了,也纷纷掀起武装反政府活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竟然形成了“缅甸有多少少数民族,就有多少支反政府武装”的局面。这些反政府武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擅长以传统战和游击战从外围打击政府军”,同时,“如果需要,每个组织都可以投入上百人作战,还可撤退回到安全的山区据点”;“在日益增长的黑市与反政府情绪的支持下,许多少数民族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武装反对派实际上控制了缅甸的整个东部边界。

在为数众多的反政府武装中,目前以克钦独立军(KIA)的实力最为强大。克钦人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系同一民族,相传,克钦人的祖先大约在7世纪时开始由西藏东部青藏高原沿横断山脉南迁。8世纪时已定居于高黎贡山一带。11世纪,他们沿恩梅开江,迈立开江逐渐迁入今缅甸境内。如今,克钦族主要以缅北克钦邦(面积891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3%)为聚居中心,分布于钦敦江上游和伊洛瓦江上游。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93年,传教士汉森和库森用拉丁字母创制出克钦文字,并开始推广普及。基督教传教人员教克钦文字,使克钦人摆脱了原始的鬼神信仰,促进了克钦族的文化发展,也培养了第一代克钦知识分子。但与此同时,基督教在克钦族影响的扩大(1947年已有10%的克钦人信仰基督教),加深了克钦族与信仰佛教的缅族的矛盾。

当1956年缅甸政府强行宣布佛教为国教后,“克钦族基督徒认为将佛教定为国教是国家缅族化的又一个证据,他们必须用包括武装反抗在内一切手段阻止其发生”。1961年2月 5日,克钦人昭赛在腊戍附近的克钦山村成立克钦独立军,并提出建立“克钦共和国”的政治要求。克钦人曾以骁勇善战在二战中闻名,他们有超强的密林生存能力,能够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在5年多的缅甸丛林作战中,克钦人消灭了五千多名日军,并造成一万多名日军受伤或失踪,而他们自己才损失了一百多人。因此,克钦独立军从一支211 人的小规模游击队很快发展成为一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武装,每年都新增加一个营的兵力,广泛活动在腊戍、八莫等城镇周边的山区。1966年,该组织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密支那、那加山区,以及具有重大意义的加迈玉石产区。至20世纪80年代初,克钦独立军发展到 7000 多人,编为 4个旅、21个营、辖 4专区、12个县。

在大规模进攻仍然无法消灭克钦独立军的有生力量后,1994年2月24日,缅甸政府与克钦反叛者正式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停战协议”。缅甸政府承认克钦独立军的合法地位,决定在密支那东北部设立“克钦邦自治区”(克钦邦第二特区),而克钦独立军同意放弃武装反叛路线,进入政府主导的法律范围。当这个协议期满时,双方既没有终止,也没有续签。根据停战协议,维持现状,双方武装人员未经对方同意,不得进入对方实际控制区。但是,缅甸政府对“拥兵自立、占地自管”的民地武仍有如鲠在喉之感。2009年开始,缅甸政府军开始对各民族地方武装施压,要求其加入缅甸边防警卫部队,接受整编和政府监管,而克钦独立军坚决拒绝接受整编。克钦领导人称,“只有拿着武器才能换和平”,他们不会交出军队。事实上,克钦独立军无意放弃武装力量亦是路人皆知。2001年,由于不赞成维持和扩张军队,当初与缅甸军政府达成停战协议的原克钦独立军司令、克钦第二特区主席早迈被认为奉行“投降主义”,而被军队推翻。到了2010年9月1日,过了缅甸政府给“民地武”的最后改编期限之后,缅甸政府执行了先期发布的警告,宣布停火协议“无效作废”,官方媒体15年来第一次开始(再度)称这些组织为“叛军”。在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之下,2011年 6月7日,因克钦独立军拒绝释放涉嫌间谍活动进入克钦独立军辖区的2名缅军官兵,缅甸政府军与克钦方面的大规模战事再度爆发,并延宕至今。

割地成侨的果敢

很大程度上,缅甸政府军敢于对克钦独立军重启战端是因为在果敢得手,同时,克钦独立军对内比都政府伸出的任何橄榄枝都保持高度警惕也是源于果敢的前车之鉴。

果敢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为2700平方公里。其与我国云南省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龙陵县接壤,国境线达250公里。人口约20万,其中80%以上为汉人(缅甸官方称为果敢族)。果敢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明末以前,果敢为不毛之地,原始森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穷途末路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出逃缅甸。1662年,吴三桂率10万清兵进入缅甸,迫使缅人交出朱由榔。之后,朱由榔的数千随从,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内地,但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北。果敢地区的汉人便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果敢土司也延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随永历帝逃难的明朝将领杨高学家族统治果敢,果敢由此进入杨氏土司政权时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杨国华袭职期间,云南总督念其捍卫边防有功,“奏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并颁发封印。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沦为英殖民地,此时中缅边界尚未明确界定,边界纠纷也时有发生。为减少纷争,1894年中英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明确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但随后在1897年,在英国的威逼下,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将果敢划入英属缅甸。果敢的汉人从此成为异国华人。

克钦 果敢 佤邦起底 缅北民族地方武装

被称为“果敢王”的彭家声

缅甸独立后,于1965年废除土司制。缅甸政府军进驻果敢,果敢土司统治宣告结束。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果敢进入动荡年代。果敢族最初的武装主要是在土司武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2年果敢土司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把土司武装组织为果敢抗日自卫队。战后果敢地区出现的武装虽然打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号来阻止缅甸政府军进入果敢,但更多的是举着民族主义的大旗进行个人权力和利益之争。缅甸政府对果敢的直接统治并不持久,不甘被废除领导权的杨氏土司地方民族武装,受缅甸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先后统治果敢地区。1968年缅共开辟缅北根据地,杨氏土司武装和罗星汉曾一度与缅甸政府合作共同对付缅共人民军。但好景不长,罗星汉自卫队在吃掉杨氏土司势力后不久被缅、泰两国军队击溃。从此果敢进入了新时期,成为缅共东北军区果敢县。人称“果敢王”的彭家声的部队也成为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的主力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东欧剧变的影响下,缅共及其所领导的武装斗争也走到了尽头。1989年3月11日,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率部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果敢同盟军)。彭家声出任同盟军司令。3月31日,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和解,成为1988年以来第一支与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其辖区被中央政府划为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兼任特区政府主席。果敢保留自己的武装,缅甸中央政府仅在当地派驻少量行政、教育人员。20年来,特区与中央政府之间基本相安无事。

2009年,缅甸军政府要求“民地武”接受整编和政府监管的要求同样被果敢方面直接拒绝。7月29日,缅甸东北军区司令昂丹突少将再次试图说服果敢同盟军遭到拒绝后,政府和果敢同盟军在改编和反改编上的矛盾,终于酿成8月的“果敢事件”,政府军动用武力将彭家声逐出果敢,实质性自治的果敢同盟军政权宣告瓦解。缅甸官方宣布果敢战事共造成15名警察和11名军人死亡,13名警察和34名军人受伤,以及8名少数民族武装人员死亡。由白所成领导的原果敢同盟军余部在2009年12月改编为边防部队,编制为1个营,番号为1006边防营,员额296人,另有缅军官兵30人。2011年3月25日,果敢地区正式更名为 “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缅甸中央政府正式掌管果敢地区。

就当外界认为在果敢纵横阖闾多年的彭家声的政治生命已经宣告结束的时候,2014年年终时,5年前被缅甸政府军击溃逃散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奇迹般地东山再起,多次与政府军交火,打死打伤包括营级指挥官在内的数百缅军官兵,年已84岁的“果敢王”彭家声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了媒体之上,近现代果敢的传奇历史,仍在继续。

佤邦:缅共余绪

与果敢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一样,“佤邦联合军”也是缅共瓦解后留存下来的一支“民地武”。某种意义上说,存在至今的这股力量是已经消亡二十多年的缅甸共产党的最后余绪。

“佤族”(自称“巴饶克”、“阿佤”等) 源于古代的“百濮",是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民族,跨居中、缅、泰三个国家。佤族是缅甸最原始的民族之一,很早就居住在以公明山 (又称为 “阿佤山",今缅甸佤邦勐冒县内)为中心的地区。今天的佤邦位于世人所称的“金三角”地区,由南、北两个地区组成。佤邦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佤族占人口总数的 70%以上;其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接壤,这段边界线长近500公里。佤邦南部地区位于缅甸的东南部,与泰国、老挝接壤。南部地区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

1968年缅甸共产党由于作战需要在缅甸北部与东北部建立了根据地,创建了四大军区,中部军区即现今佤邦地区。1973年4月和1978年7 月,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与缅甸共产党中央总部相继迁到佤邦首府邦康。缅甸共产党在佤山地区为了贯彻落实 “赢得战争,夺取政权”的方针路线,先后三次挥师“西伐”,渡过萨尔温江到缅甸中部与缅甸政府军作战,前后历时18 年,战果均不显著,萨尔温江也因此被称为缅甸共产党的 “断魂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8年。

克钦 果敢 佤邦起底 缅北民族地方武装

2013年1月2日,缅甸佤邦由未成年人组成的童子军

1989年3月,彭家声率部脱离缅共后迅速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佤邦领导人赵尼来、鲍有祥在4月17日正式脱离缅甸共产党的领导,成立“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和“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后改名“佤邦联合党”)。赵尼来任联合党总书记,鲍有祥任联合军总司令。随后效仿果敢与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被编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自认为佤邦与掸邦是同级政府。

作为脱胎于缅共的政治实体,佤邦的各方面仍然留有母体的痕迹。佤邦联合党党章是: 佤邦联合党是由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先锋队组织,是领导缅甸第二特区(佤邦)革命运动、人民团体、武装部队、人民政权的核心力量、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佤邦拥有邦徽,它是公明山在金色麦穗的环绕下伴着一颗光芒四射的红色五角星。佤邦联合军也沿袭了缅共人民军的建军方法,在部队设有政委、指导员一职,也有党委和党支部。政委、指导员、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均由佤邦联合党党员担任。

1996年,经过6年苦战,佤邦联合军给予臭名昭著的大毒枭坤沙集团毁灭性打击,获得南佤地区,使佤邦联合军实际控制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显示了自己强大的战斗力。2009年4月17日,号称拥兵4万的佤邦联合军更是举行了 “庆祝佤邦和平建设二十周年庆典”, 展示了他们所配备的部分重型武器,包括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小口径榴弹炮、重型运兵装甲车、警用装甲车等。所谓唯自助者天助之,缅甸政府对佤邦的军事实力颇为忌惮,至今未对佤邦大动干戈。

不过,和谐之中仍有隐忧。最突出的问题是,佤邦联合军上层领导多数身体状况都不乐观,年老去世也相继发生。2009 年9月8 日,原佤邦联合党总书记、佤邦政府名誉主席赵尼来病逝。现任佤邦联合军总司令鲍有祥66 岁,由于吃生猪肉导致猪囊虫侵入大脑,已经处于清醒与糊涂交替出现的状态。内忧之外尚有外患,缅政府针对佤邦的小动作不断,大力扶持佤民主党,支持该党在属于佤邦自治州的霍班镇区成立亲政府的佤族地方政府,并支持该党组建民兵,把佤族自治州的首府从邦康改为霍班,以达到造成在邦康的佤联军属于非法组织,逐渐让亲政府的佤族民兵取代佤联军的目的。

实际上,1989年以后上台的缅甸军政府从未放弃“大缅族主义”的立场,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动作就是将国名从Burma改为Myamnar。自从缅甸第一个王朝蒲甘王朝由阿奴律陀国王于1044年建立以来,Myamnar一直代表缅族,并与佛教交织在一起。如谚语所说:成为缅甸人就是成为佛教徒。因此,Myamnar一词本身不包括后来签署“彬龙协议”而成为联邦成员的少数民族。

在这种情况下,缅北“民地武”对政府要求放下武器的要求的立场可想而知,克钦邦当地社区现在对和平谈判持怀疑态度,克钦邦当地一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说:“如果我们现在来告诉克钦人我们致力于和平事业,他们会说我们是反克钦族的,并会把我们视为叛徒”,而一名克钦青年领袖甚至表示,“如果仅有停火,没有少数民族权力,还不如没有停火!”所以,战争还在继续。

点击阅读完整作品(授权作品 不得转载)

+